学院新闻

青岛理工大学种子支教团:十年坚守 为爱笃行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8-17
  • 点击量:

“李老师您好,不知道您还用不用这个手机号,我是您八年前在贵州教过的孩子小王,今年我已经考上了大学,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我想感谢您当年为我们打开的那扇梦想之门,让我第一次萌生了去大山外的世界看看的念头……”小李现在已经是一家建筑公司的经理,当她收到这个短信的时候,第一时间转发到了种子支教团的群里,引发了支教团团员的回忆。10年,10届,342名同学,“持续一年又一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种子支教团用十年的奉献为团员们的青春标记了注脚。他们心怀理想,奔赴山海,站上讲台,接力关爱留守儿童,给农村上的孩子插上知识的翅膀,燃点梦想的光亮。


十年缘起,他们在困境中艰难开拓。“给家乡孩子们做点事情”,2012年,这个朴素的念头驱使着几名在我校求学的贵州籍大学生牵头成立了种子支教团,经过精心筹备,2013年8月,10名支教成员踏上了支教助力教育扶贫的征途。十年来,支教团的成员们克服水土不服、蚊虫叮咬发炎、打地铺等一系列问题,陆陆续续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山村学校,他们留下的不只是文字、课程,更多的是信念,是梦想,在他们支教过的乡村,“教师”这个职业成为了许多小朋友的选择,他们用稚嫩的话语诉说着:“长大也要成为老师一样的人”“去青岛,去大学,去再见到老师。”而学生们逐渐产生的理想与信念,或许便是支教的意义所在。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种子支教团遇到了发展上的困境——跨省、跨市流动的线下支教难以为续,去贵州支教不仅面临着资金上的困难,也面临着疫情防控的压力。然而种子支教团为爱笃行的脚步从未有一刻停歇。成员们像一颗颗种子,遇到困难选择破土重生。他们开始探索发展支教新模式,实施“属地化支教+线上公开课”方案,运用“腾讯会议”APP,另辟“线上云支教”新途径。实践队成员通过手写详细步骤,抑或通过视频教授的方式,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尽力解决学生的疑惑,实现了线上教学、QQ群解答的立体式辅导,做到防疫、支教两不误。不仅如此,他们的支教方式也逐渐由简单的教材内容讲授,变得愈加丰富多彩起来。在原本课表的基础上安排了书法、历史、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趣味课程,注重支教与校园文化品牌有机结合,致力打造精品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文体艺术节、体育运动会以及各类文艺汇演活动,为大山里的孩子带去了更多色彩。

十年缘聚,他们在守候中相互成全。招生报名时,家长和孩子们都非常积极,报名处挤满了兴奋的孩子们,家长们主动发朋友圈帮助宣传招生。小村落的孩子们对于这群山东来的老师们没有太多拘束,反而带有期待与喜悦。家长们大多不会说普通话,这虽然给队员们造成了稍许困扰,但是在贵州籍队员们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翻译中,队员们都理解了家长们的期待——让孩子们成长成才。

贵州夏季雨水较多,为了保证孩子们都能安全到家,支教队员始终坚持每天护送孩子们回家。一次傍晚,山里的暴雨突然袭来,裹挟着黄土铺满道路,队员张嗣负责的一名女孩小花家在邻村,见到暴雨袭来害怕的哭鼻子。张嗣心中有些害怕,但在小花面前却显得异常镇定。张嗣等雨下的小了些,趁着天还发亮便赶紧带着小花回家。小花在漫长的路上没说一句话,只是紧紧攥着张嗣的衣角往前走。张嗣一边辨别着路的方向,一边给小花唱歌,缓解小花的紧张情绪。张嗣在将小花送到家长身边后才顾上低头细看自己——上身是雨、下身是泥,而衣角却是干的。张嗣红了眼眶,说:“有人需要我,我便要站得出。那一片小衣角,是我继续奋斗的力量之源”。

十年缘续,他们在传承中聚沙成塔。十年来,支教团累计招募志愿者300余人,累计志愿时长超50000小时,陪伴了1500余名孩子的成长时光。“我也来自贵州。作为你们的老乡,衷心希望你们能够通过读书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支教团成员、我校2021级学生周万佳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故事鼓舞着学生们。遵义市余庆县凉风小学计柯帆跟周万佳说道,“我也要报考青岛理工,加入支教团。”种子支教团承载的不只是像计柯帆一样300余名学子的青春梦想,还有社会各界对于乡村孩子们的热切关注。

“支教一次,自教一生”,种子支教团与贵州的故事仍在继续,而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故事也已经展开画卷。遇见种子支教团,也遇见每一个最好的队员。队员们不仅仅是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门,孩子们也为队员们铺好了一条名为担当和热爱的宽阔大道。在种子支教团中,虽然毕业的校友已经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中有了不同的发展。但队员们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还在坚持着自己的爱心之路。他们有的会利用假期去乡村支教,有的会为灾区捐出自己的爱心。队员们把自己变作了一颗颗爱的火种,播种一个梦想,发一分光热,点燃自己去温暖身边的人,也同时照亮了自己前行的路。

十年磨一剑,一批又一批支教青年,以实干践行初心,用担当践行使命,在西部广袤的大地上淬炼大气显才华,为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插上知识的翅膀。十年来,理工学子播洒知识、传递温暖,铿锵前行,在广袤的西部,一路奋进一路歌。这是一条10年的长路,未来只会更长,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撰稿:姜忠泰、于梦雨;审核:王粲、李慧)